查看原文
其他

请回答2020: 新冠疫情对中国健康产业的影响【易凯观点】

易凯资本 易凯资本 2022-01-19

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以武汉为中心全面爆发。截至到2020年2月14日24时,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的累计确诊人数66,492人,累计死亡人数达到1,523人,同时还有近17万人在接受医学观察。与此同时,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确诊新冠患者。这场新冠疫情正在从中国走向世界。


作为中国健康产业的领军投行,我们将从公共卫生、医药与生物科技、医疗技术与器械、医疗服务以及数字医疗等五个不同的视角,邀请行业组的五位负责人“请回答”,他们将从疫情本身的专业解读出发,描绘这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之下各类健康产业企业的响应和表现,多视角展现中国健康产业投融资的观点和洞见。


我们希望在喧嚣中为您带来关于这次疫情对中国健康产业影响的冷静分析和深度思考。




1、中国的传染病疫情预警机制是什么?

人们通常说的传染病是指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我国将传染病分为三大类型,包括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共三十九种。其中甲类传染病有两种,包括鼠疫和霍乱;乙类传染病有二十六种,主要有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丙类传染病有十一种,主要有流行性感冒、黑热病、丝虫病等。对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它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上述传染病除了SARS之外,人类此前均已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在经历了2003年SARS危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英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之后,中国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快速建立并且不断完善。国家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管理规范》等,2004年1月1日起,全国启动了法定传染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报系统。该系统通过现代通信手段,在国家、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联网的基础上,实现与当地医疗机构联网,并将信息网络向乡(镇)和城镇社区延伸,形成了纵横贯通的信息报告网络,在全国建立了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是国家传染病报告与监测的主渠道。


根据规定,若发现上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包括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进行网络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也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另外,对于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该及时向上级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至代报单位。


针对此次新冠肺炎,通过我们对疾病的不断了解,今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2020年第1号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应该如何看待和分析每天公布的疫情数据?

目前每天公布的新增确诊、疑似病例和死亡病例是大家普遍关心的几个数字。在计算病死率的时候较为普遍的做法是用病死人数除以所有患病(确诊)人数。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传染病高发的时候,疾病进程需要时间,新增患者不断增多,导致分母不断增大,而分母中的大部分是没有到达疾病终点的住院病人,此时计算出的治愈率和死亡率都会有偏倚。其中的逻辑就是计算死亡率时患病人群到最后的结局总体上只有治愈或死亡两类(出院后伴有一定程度后遗症归为前者),而现在大部分的人仍在治疗状态(未到达疾病终点),新增患病和疑似人群又在不断增加,由于分子和分母人群的病程差距太大,因此基于此数据计算的病死率不能准确反映病毒在人群中的作用。治愈率也是同理,计算方法与病死率一样,只不过分子是治愈出院人数。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到达疾病重点,治愈率和病死率都会趋于一个比较稳定的值。


另外,我们还比较关心的一个方面是新冠肺炎对哪些人群比较易感。这里我们所需要的数据就比较多了,比如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团队2月9日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很多结果很有意义,1099例患者样本也超过了此前所有研究的样本量。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冠肺炎,我们还确实需要知道更多维度的数据,包括疑似病例转成确诊病例的人群特征、被隔离人群最终转成确诊患者的人群特征,还有潜伏期接触过的人群最后有多少人感染、出院病人有多少又复发了、密切接触了确诊人群却没感染的人群的主要特征等等。


3、新冠疫情这类传染病控制的挑战是什么?

我们从三个维度来看:对传染源的认识、病原体在人体中的作用和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作用。以新冠疫情为例,就是指我们对病毒的认识、病毒在人体中的作用以及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首先是对病毒的认识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我们需要掌握病原体本身的性质,我们确认了是病毒感染,不是细菌或寄生虫。我们还要知道这个病毒是否耐高温,是否存在季节性,是否容易变异等。第二,病毒在人体中的作用。这个维度我们除了要知道病毒主要侵害人体的哪些器官、疾病进程中患者出现的症状是什么,我们还要知道以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什么样的诊疗手段能够更好地诊断(实验室数据和影像学结果等)、治疗病人(药物干预等),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些诊断方法会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我们只有通过人群数据分析才能确定真正合理的诊疗方案。第三点是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作用。人群中的传播是最需要数据积累的,我们一方面要有详尽的、有一定数量的被感染者整个疾病进程(从被感染到治愈或死亡)的详细数据,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对已感染人群和未感染人群进行一定时间的监测以获得足够数据来进行对比。我们需要知道到底哪些人是传染源,比如没有症状的人会不会传染,我们也需要明确传播途径并确定易感人群。这样我们才能制定出优质的公共卫生方案。


病毒看似结构简单,其实是一种很复杂的生物体。比如过去我们还不了解艾滋病时,是经过了很多年的研究才弄清楚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疾病进程,又过了很多年才研究出其治疗方案。所以对于急性传染病来说,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增加认知,一方面取决于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等科研人员对病毒本身的实验室研究,医疗系统对患者的诊治,另一方面还需要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看到病毒在人群中的作用,找到有效预防的方式。通过这些数据才能知道病毒对人群的伤害是怎样的、疾病进程又是如何,以及很重要的——怎样确诊准确率最高、如何治疗才最有效、如何避免更多人被感染等等。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在各方努力下,目前疫情的发展已经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政府的主动监管与应急情况下的应对,是这次疫情给我们上的宝贵一课。在这里我想引用一段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特德罗斯·盖布雷耶苏斯(Tedros Ghebreyesus)1月30日的话:“在过去几周里,我们看到出现了一种以前未知的病原体,迅速升级为爆发的态势,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应对。中国发现疫情、分离病毒、测序基因组并与世卫组织和全世界分享,速度之快,令人印象深刻。中国在保持透明度和支持其他国家方面也做的十分出色。在许多方面,毫不夸张的说,中国对疫情的应对达到了一个新的标准。”


一个传染病最终的结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类就是我们把传染病彻底消灭,比如天花(因为有了疫苗)。第二是将传染病变为慢性病或者能治愈的疾病,比如艾滋病是从致死疾病转成了慢性病(带病生存期延长),而丙肝则从慢性病变成了能够治愈的疾病,还有人们经常患又经常被治愈的流行性感冒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最差的结局就是无法控制,病死率会在更大的人群中得到体现,但这种情况目前看来出现的可能性很低。




关于新冠肺炎的特效药和疫苗的研制

1、目前是否存在对新冠肺炎有特效的药品?

正如世卫组织WHO所发表的声明,目前尚无确认有效的抗新冠病毒的治疗药物。


2、虽然尚无已上市的特效药,但是否存在可能对治疗新冠肺炎有效的已上市或在研药物?

可能对治疗新冠肺炎有效的已上市或在研药物还是存在的。比如,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ACE2结合剂沐舒坦、抗疟疾药物磷酸氯喹、抗A类/B类流感用药阿比朵尔、HIV-1蛋白酶抑制剂达芦那韦、抗RNA病毒药物法匹拉韦、埃博拉病毒药物瑞德西韦。目前,磷酸氯喹、法匹拉韦和瑞德西韦目前正在开展用于治疗2019-nCoV的临床实验。其中,磷酸氯喹已完成入组患者100余例,瑞德西韦已完成入组患者185例,并均已初步显示出良好疗效。上述药物中,最有可能在新冠病毒的临床实验中拔得头筹的是吉利德的在研产品瑞德西韦(Remdesivir,又趣译为“人民的希望”),其曾在体外和体内动物模型中证明了对同为冠状病毒且在结构上与2019-nCoV类似的MERS和SARS病毒病原体的活性,因此可能对新冠病毒具有潜在的活性,有望成为针对新冠肺炎的潜在特效药,目前瑞德西韦已启动针对新冠肺炎的三期临床。


3、目前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进入了什么阶段?

目前尚无新冠肺炎疫苗上市。


世界卫生组织1月12日宣布,已收到中国分享的从武汉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例中检测到的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信息。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拿到病毒序列后,在设计抗原和优化序列上做了大量工作,并成功分离了病毒。病毒所在2月6号做出了疫苗小样,再经过两周的动物实验验证,筛选出最安全有效的疫苗,如果顺利,将通过绿色通道申请临床试验,乐观估计,最快4月中旬可以进入临床试验。


4、预计新冠肺炎疫苗可能在多长时间内上市?

一个全新的、安全有效的疫苗平均需要10年左右的开发周期及临床试验,才能真正进入到临床使用。例如,从HIV发现,到第一个初步证明可能有效的HIV疫苗(RV144),经历了35年(1984–2019)。WHO亲自领导的针对致死率极高(50%–90%)的埃博拉病毒的疫苗(rVSV-ZEBOV)也用了2年的时间来完成临床实验(2014–2016),但直到2019年12月,默沙东公司生产的疫苗Ervebo才在美国获批上市。而针对SARS的疫苗,从2003年到现在,临床实验都还没有完成。当然,部分原因是因为SARS几个月就消失了,没有病人存在,后续临床很难继续。


2月11日,“新型冠状病毒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在日内瓦开幕,世卫总干事谭德塞在论坛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有望在18个月内研制成功。


专家预计本轮疫情会比SARS更短(SARS大约半年),这也意味着,在本轮疫情爆发期,疫苗很可能不赶趟。但研发依旧具有价值,研究疫苗是战略储备,对以后的疾病防控意义深远,以防日后疫情卷土重来。


关于新药审批与同情用药机制

5、治愈美国首例新型肺炎患者的瑞德西韦(Remdesivir)是什么药?

瑞德西韦为吉利德科学公司针对埃博拉病毒开发的新型抗病毒药物,是一种腺苷核苷酸类似物前体药,通过靶向病毒的RNA聚合酶抑制病毒的复制。此药物尚未在美国以及其他任何国家获得批准上市,此前正在进行针对埃博拉病毒的临床试验。


6、针对埃博拉病毒研发的药为什么可以用于2019-nCov?

埃博拉病毒与冠状病毒均含有RNA聚合酶,且瑞德西韦在动物模型中表现出对SARS-Cov和MERS-Cov的抑制活性,而2019-nCov、SARS-Cov和MERS-Cov都属于β属冠状病毒,且结构相似,因此专家推断瑞德西韦对2019-nCov也可能有效。


基于“同情用药”原则,瑞德西韦被用于美国首例新型肺炎患者的治疗,最终达到治愈的效果。


7、什么是同情用药?什么情况可以申请?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同情用药制度的国家,按照美国FDA的规定,同情用药制度是指对于严重或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在不能通过现有药品或入选临床试验来得到有效治疗时,可以申请在临床试验之外使用未经上市许可的实验用药物。


中国在2019年8月颁布的新《药品管理法》中,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拓展性临床试验制度,第二十三条规定标志着同情用药制度的落地,并在当年10月的《药品注册管理法(征求意见稿)》中将审查主体列为“伦理委员会”。


中国的主要适用原则与美国的同情用药制度大体一致:

产品必须已经在中国获批开展临床试验,且有一定的临床数据作为积累,有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证明;

患者只有在严重危及生命且无有效治疗手段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同情治疗的方案,且该方案需要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并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但该制度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如何申请、如何审批都还没有具体的规定。


8、中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为什么还不能用这个药?

该药物尚未获得中国药监局批准上市,在人体应用前仍需严谨的临床试验评价。


一款新药上市前需要经过研究开发、临床前试验、临床试验审批、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审批这几个流程,经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充分研究后才能获批上市。


是否可以通过同情用药的途径使得重症患者得到治疗会在后续问题中讨论。


9、瑞德西韦对2019-nCov到底有没有效?

尚不确定。目前瑞德西韦正在中国进行两项临床试验,一项是针对452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进行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用以评价该产品对重症患者的有效性;另一项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以中国为主,是针对中轻度新冠肺炎患者的随机双盲试验。


中国临床试验于2月6日正式开展,预计4月底完成,需要等入组的患者全部结束研究,将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才能得出瑞德西韦是否有效的结论。


10、本次疫情中使用同情用药的可能性大吗?

重症的新冠病人如无其他有效治疗方法,符合使用同情用药的病人范畴,但难以大范围使用。结合药品管理法的管理条例及现在瑞德西韦的临床试验进展,在此次疫情中将瑞德西韦作为同情用药使用的难度会比较大,如何具体实施需要药监机构、医生、患者三方紧密配合:

从药品管理法管理政策的层面:瑞德西韦的临床试验和同情用药策略方面有一些矛盾之处,由于临床试验是随机双盲试验,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即将使用的是新药产品还是安慰剂,而在同情用药政策条件下,患者知道自己的即将使用的是瑞德西韦,这样会造成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的入组困难,导致临床试验的周期变长;在临床试验揭盲前如通过同情用药采集到的药品有效性数据也会影响到临床试验的数据分析;

从实施层面:申请批准监管的细则都不明确,对于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以及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尚未清晰,也为将瑞德西韦作为同情用药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

对医药工业投资的可能影响

11、本次疫情可能对医药工业投资产生什么影响?

短期内,医院就诊需求受到冲击,药品销售受到一定影响,二级市场拥有冠状病毒治疗指南中建议的治疗性药物概念企业将迎来一波短期利好。从非典的经验看,随着疫情形势的逐步明朗,各项经济活动回归正常,医药需求作为刚性需求,疫情结束后需求会快速修复,医药工业投资将回归正轨。长期来看,医药板块的长期成长逻辑未变,疫情带来的冷静期反而是头部投资机构布局优质公司好时机。

未来政策利好创新药研发企业发展和投资,产品创新度高、成本控制能力强、个性化需求满足能力强的公司,将获得来自注册审评、医保准入、医院需求、医生需要等多维度全方位的支持。

新型创新疫苗行业迎来风口。新型疫苗包括新型冠状疫苗、SARS疫苗、流感疫苗等,产品研发具有高壁垒、周期长、高回报等特点,本次疫情在民众中造成极大的恐慌心理,对流感等2类疫苗需求将快速增长,拥有创新性疫苗佐剂技术平台的企业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12、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后,医药投资主题有无变化?

本次疫情属于突发事件,不会根本改变医药投资逻辑,仅可能引起大家对抗病毒或抗超级细菌的抗生素领域更多的关注,但医药投资主题总体变化不大。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领域依然是2020年国内创新药投资的热点,眼科疾病、疫苗、基因治疗和微生物药物领域投资热度将显著上升,此外,AI+药物研发、特色CRO和高端/难仿仿制药领域值得重点关注。




1、能介绍下目前对于病毒检测的不同路径/技术平台吗?

目前的诊断方法主要参考国家颁布的诊疗方案。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以下简称《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对新型冠状病毒防治工作做出了进一步的指示。《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明确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确诊标准:


01  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02  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此外,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CT影像学检测。但是新冠病毒CT的影像学表现与很多其他病毒性肺炎,如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感染等比较类似,很难做鉴别性诊断。因此,目前的技术水平下,最终的确诊还是要靠核酸检测。


截止到2月14日,全国共有超过100家IVD(体外诊断)企业已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成为绝大多数厂商的首选。除了荧光PCR法外,少数厂商选择了高通量测序法,恒温CRISPR法,免疫层析法,胶体金,恒温扩增法等方法。截止目前,有6家企业的7款检测产品通过国家药监局应急审批,分别为之江生物,捷诺生物,华大基因(2款产品),达安基因,圣湘生物,伯杰医疗。获批的6家企业无一例外的选择了荧光PCR法。其中,华大基因的2款产品获得审批,除了荧光PCR法外,华大基因的另外一款产品选择了高通量测序。由于情况紧急,国家药监局,启动了应急审批,首批审核的都允许减免临床试验,整个审批流程仅耗时约4天时间。简化的流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剂盒的质量门槛。为了弥补潜在的漏洞,在首批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备注一栏,国家药监局注明:本产品仅为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辅助诊断及应急储备,有效期1年。延续注册时要补交临床数据。(正常情况下获批的产品有效期一般是五年)。


目前,国家药监局正在开展第二批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的评审工作,第二批申报中,要求比第一批要高,不能减免临床,而且要求提供三方机构的数据。但仍比常规要求低,没有明确要求这三家医疗机构必须是有临床资质的,相当于放宽了临床数据获得的范围,并且不要求伦理审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参与第二批申报的企业超过100家。PCR技术门槛低,全国多家生物技术公司纷纷加入到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和生产浪潮,是第二批申报企业数量激增的核心原因。


每个检测技术平台都有优势和劣势,临床端在技术平台的选择上,要求尽量做到扬长避短,选择最贴近临床需求的技术平台。尽管对于资本市场而言,PCR技术门槛低,已经不再是投资热点,但对比于其他技术平台,PCR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设备普及率高,因此成为国内IVD(体外诊断)企业研发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的首选技术平台,并被国家卫健委作为新型冠状病毒临床确诊方案,写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


尽管PCR技术门槛低,但是能够把PCR试剂盒做好并不容易,在选取RNA片段(靶序列)、引物和探针的设计、以及一整套工业流程的优化方面,要求企业具有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对于PCR试剂盒质量的评定,核心要看三个指标: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灵敏度。国家药监局对于第一批报批的试剂盒,核心要求是特异性能保证在99%以上,对灵敏度没有做出明确要求。目前获批的7个试剂盒灵敏度各异,因此部分产品存在假阴性的风险。假阴性的降低,仍要寄希望于相关厂商技术的优化。


同时我们看到,也有部分从事免疫诊断与POCT的企业开发了胶体金检测的产品,胶体金作为成熟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速度快、成本低。但因为胶体金技术其本质属于抗原-抗体技术,针对病毒如何获得高亲和力的抗原抗体,如何解决假阴性比PCR高的问题,是需要不断去优化解决的,这也是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也因此在诊疗指南中,并未将其列入诊断标准方法。


此外,也有一部分免疫平台POCT的企业提出在用PCR做检测时,需要用到咽试纸等,容易感染,因此他们通过免疫应答的机理,开发了针对测IgM的自动化高通量仪器,通过采血检测,也能避免气溶胶污染。但此类方法因为是间接检测,灵敏度、特异性也有待考验,因此也暂时未能列入目前的诊疗指南中。


2、能介绍下本次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投入使用过程中,国产大型器械生产企业及国内IVD(体外诊断企业)参与的情况吗?

在本次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过程中,国内体外诊断和医疗器械厂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医院的顺利建设保驾护航。


早在2019年12月份,鱼跃集团关注到武汉发现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患者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后,立即成立疫情防治应对工作组。截至目前,鱼跃集团已经向武汉等全国疫情严重区域提供DR、移动DR、CT50余台;各类感控消毒产品70000余箱共1000余吨;各类体温检测产品150000余台;以及其他各类医疗器材装备20000余台。


1月22日收到湖北疫区医疗机构的紧急需求后,作为医疗器械龙头企业,迈瑞医疗紧急召集员工提前到岗,保障生产,在2月2日为火神山医院成功交付了总数超过1800台的医疗设备,其中包括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输注泵和体外诊断等设备,并只用了不到12小时就成功完成所有医疗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2月6日,公司又为雷神山医院交付了总数超过1200台的医疗设备。


1月23日,在得知武汉市各级医院医疗设备短缺的情况,乐普医疗紧急调配价值100余万的物资设备(2000支电子体温计与700台指夹血氧仪),并已陆续发往灾区。


1月24日,除夕当天,蓝帆医疗内部进行了紧急动员,医疗防护事业部产业园内,制造部员工放弃假期,24小时3班倒,8条全自动生产线满负荷生产,保障产品供应。此外,蓝帆医疗1月27日起调整5条专用生产线24小时不停机生产疫情专用手套,确保每天供应量可达400万支以上。同时,蓝帆医疗启动了全球资源调配物资计划,紧急筹集专业防护服、护目镜、口罩等各类急需医疗物资,持续支援疫区。


1月25日,海尔生物医疗紧急调配超低温冰箱、药品冷藏箱、血液低温操作台、生物安全柜等医疗设备共计65台,捐赠总市场价值300万元。这些医疗设备用于援助包括正在建设的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在内的武汉医疗机构。


1月29日,接到“火神山”医院紧急订单后,老肯医疗召开紧急会议,立即动员和组织生产、技术、客服、质检、供应等部门的干部、职工中止休假,全部返回岗位。截止目前,老肯医疗已经全面完成了“火神山”医院4000台空气消毒机订单的交付工作。


作为国内医疗影像领域的龙头企业,联影对武汉火神山医院CT设备的保障供应至关重要。为了驰援这项十万火急的战“疫”工程,联影医疗紧急成立了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物流、服务、培训的“特别项目组”,并按照2月1日交付的“死命令”倒推时间。联影医疗此次向火神山医院提供的北斗CT和128层CT均为智能高端CT,能以超低扫描剂量实现快速精准成像,不仅让肺部等微小细节纤毫毕现,短短1分钟时间就可完成患者的肺部扫描,为患者的诊断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此外,联影医疗常州生产基地日夜连战200多小时,已在第一时间向上海、北京、浙江、内蒙等地紧急发出100多台设备支援各地医院。


润达医疗也联合厂商为火神山医院的建设紧急捐赠生化免疫流水线、血球仪、血凝仪、尿沉渣等设备;同时,联合厂商为雷神山医院的建设紧急捐赠生化免疫流水线、血球流水线、尿液流水线、血凝仪、快速血沉仪、PCR仪、化学发光仪、五分类血球仪等设备,目前所有设备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华大基因作为国内体外诊断龙头企业,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成为国内第一批完成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研发和报批公司的企业,生产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源源不断地供应到武汉等疫情严重地区。此外,在武汉市新型肺炎防控指挥部的部署下,华大基因主导设计,联合共建并运营专用于新冠病毒检测的“火眼”实验室。实验室严格按照P2(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设计,装备华大智造高通量测序整体解决方案和设备;配置30台B2级生物安全柜;批量自动化核酸提取平台配置12台自动化提取设备;同时,配备有配套实验室隔间、样本间、试剂保存间、办公区等,设计检测通量为每日万人份级。


同时,易凯的客户,国内第三方检验的龙头企业千麦医学,也是武汉火神山与雷神山医院定点检测单位之一(一共2家),这也充分说明了第三方诊断企业对于缓解公立医院的技术与产能压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此外,国内体外诊断行业已有超过50家企业参与了联合发起《抗疫灭毒联合行动倡议》,愿意暂停正在进行的部分科研工作和业务运营,为抗疫灭毒提供PCR实验室等场地几十处,自动化核酸仪等测序仪器近百台,检测试剂盒以及专业人员若干以及捐资上千万元,覆盖北京、广东、上海等18个省市区。这些企业包括华大集团(含华大基因、华大智造、华大因源)、吉因加、诺禾致源、优迅医学、元码基因、微远基因、金准基因、第一健康、微基因、希望组、量化健康、裕策生物、协宇东盈、晶泰医学、远赞生命、新纪元生物、致雨生物、爱基百客、厚泽生物、海普洛斯、艾吉泰康、飞朔生物、易瑞医学、中科普瑞、未一医学、卡尤迪、吉诺思美、康为世纪、金匙基因、实践医学、世济医检、安龙基因、银川长缨、杭州方略、诺森医学、微岩医学、求臻医学、凡迪医学、锐翌生物、仁东医学、翊圣生物、解码生物、韦翰斯生物、鼎晶生物、水母科技、洛奇医学、赛默飞中国、欧创基因、贝瑞基因、一米生物、宏微特斯医药科技等。


3、通过此次突发的疫情事件,会对我们的国产医疗器械行业,带来哪些影响与变革?

此次疫情就像一次大考,不仅考验了我们整个医疗体系,也对国产器械行业是一次全面的检验,我们很高兴的看到,我们的医疗器械企业交出的答卷应该是令人满意的,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对我们的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思考。这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01  在体外诊断和医疗器械领域,“国产替代,中国智造”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也应该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


在新冠病毒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内体外诊断企业表现出了令人欣喜的研发实力,短短几周内80多家体外诊断公司完成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工作,并有6家企业完成NMPA的相关审批工作。国内体外诊断企业的崛起,为疫情的诊断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其研发动向也牵动着每一个国民的神经。能够率先完成相关检测产品研发,以及入选新冠病毒检测单位的企业,在赚足了眼球的同时,也必将备受资本和市场的追捧。在“防疫战争”的大背景下,国内体外诊断企业也迎来了行业内部的一场军备竞赛,这次比赛考核的是每一家企业数年乃至数十年研发实力的积累。国内设备厂商,尤其是医疗影像设备和医学监护设备企业,同样表现抢眼。我国在医学影像设备和医学监护设备等领域,曾长期依赖进口产品,“GPS”(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曾是国内厂商永远绕不开的痛。这次疫情以迈瑞、鱼跃、联影为代表的国内医学影像设备和医学监护设备的领军企业,再次向国内证明了其逐渐接近甚至赶超国外企业的技术实力和产品质量,也证明了中国可以仅仅依靠国产产品,短时间内迅速组建起火神山和雷神山两所应急救治医院。国内体外检测和医疗设备领域企业在这次疫情中的集体亮相,坚定了我们“国产替代,中国智造”的道路自信。


02  在体外诊断和医疗器械领域,能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行业闭环能力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在本次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过程中,体外诊断领域中,华大基因的表现尤为突出,其主导设计,联合共建并运营“火眼”实验室,为发热病人的确诊、高危人群的排查、疑似病例的甄别、隔离阳性感染者、保护阴性健康人群提供精准的判断,成为抗疫堡垒的前哨,并将为一线员工和疫区人群重返工作岗位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在本次“火眼”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华大基因表现出的全流程管控能力以及医学实验室运营经验,令人叹服。华大集团的业务范围覆盖体外诊断行业的上中下游,包括体外诊断仪器设备,试剂,检测服务,医学实验室运营等。本次“火眼”实验室从实验室规划建设,检测设备,试剂耗材,到实验室运营,均由华大集团提供,表现出强大的全流程管控的行业闭环能力。


类似的,在医学监控领域中,迈瑞以其全面的医学监控产品线和临床科室设备配置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能力,成为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医学监控产品的首选供应商。


03  体外诊断和医疗器械领域公司应考虑建立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在突发情况下,确保生产能力。


本次武汉疫情爆发突然且蔓延迅速,早期出现了医疗资源紧缺的现象,恰逢春节假期,部分医疗器械公司已经计划停产放假,因此在医疗资源的供应上略显吃力。部分医疗器械公司,尤其是疫情防控急需产品的生产厂商,如蓝帆医疗,老肯医疗,乐普医疗等企业,在疫情发生后,反应迅速,紧急召回员工恢复生产,赢得了一致的好评。本次疫情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验教训:医疗器械公司应考虑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组织恢复生产,保障产品供应。


4、除了上述您提到的对器械企业的影响,您觉得对整个行业还有哪些值得一提的关注点?

医疗器械行业,本身最直接是企业与医院之间的联系,但往上可以说也关系到国计,往下也会关系到民生,所以我觉得从这两点看:


01  国家需考虑建立基础医疗器械资源战略性储备机制。


此次疫情也暴露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经验不足,以及核心医疗资源战略准备不足。在疫情爆发初期,正确的声音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导致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在疫情全面爆发后,相关管理部门无力承担起疫情防控和医疗资源保障工作,致使疫情进一步蔓延。此外,缺乏医疗资源储备机制,需要相关企业在疫情发生后,突击进行生产,也使疫情救治工作效率大打折扣。我国应考虑建立起医疗资源战略性储备机制,针对不同级别的危机,保持相应规模的医疗物资储备。在突发疫情时,政府有权力对这些防护物资统一调配,缓解物资紧缺难题。


02  本次疫情的爆发对个体起到了警示作用,也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居住环境的卫生安全,相关产业也将因此受益。


新型冠状病毒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居住环境的安全,进而也促使了部分医疗器械细分行业的发展,如健康防护工具(体温计,口罩,眼罩,防护手套等),居家消毒设备和耗材(消毒液,紫外线杀菌灯,空气净化器等)等。这些领域的头部企业也将受到资本的持续关注。


同时在应对疫情,战胜疫情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很多新技术对于医疗器械的渗透与赋能,大大提升了原有设备与体系的效率,对行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远程医疗,大数据与AI在本次疫情防控过程中,扮演了前所未有的作用,龙头企业将持续获得资本关注。


在本次疫情防控中,远程医疗,大数据与AI发挥出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比如部分医院利用数字化设备,开始了远程医疗服务,在疫情严重时期,减少了人员流动带来的潜在隐患。此外,远程医疗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重灾区医生资源不足的问题。


大数据与AI的应用同样值得关注,AI测温仪可以将身份信息与体温进行匹配,实现对人员的实时监控,同时减少了监测人员的感染风险,又解决了传统体温检测人工成本大,测量效率低,预警响应慢,系统分析弱,全局掌控难等弊端;此外,阿里达摩院研发的AI算法,可以将疑似病例基因分析时间缩短至半小时,大大提升了诊断效率,凸显了AI的应用价值。




在此次疫情中,相关区域医疗服务资源出现短期不足;民营医疗机构对疫情做出有限的贡献,但民营医疗市场中长期看好。


1、这次疫情的“主战区”是在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作为华中地区的国家中心级城市,人口过千万,按理说医疗资源比较充足,但是,随着疫情的发展武汉在医疗资源方面还是承受了巨大的挑战,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

这里提到的医疗资源我想更多指的是区域内医疗机构数量和床位数量。由于这次是病毒性传染病疫情,在确定人传人之后,出现了短期内患者数量激增的情况,并且绝大部分都需要住院隔离收治。因此短期内对武汉市的现有能够承接患者的医疗机构数量和床位数量等资源形成了挑战。目前从公开数据显示,武汉市截至2018年底常住人口数量为1108.1万,医院数量398家,总医院床位数8.17万张,由此计算每千人口医院数量和床位数量是0.036家和7.38张,相比同期水平的北京0.034家和5.4张,上海0.015家和4.8张,广州0.017家和5.8张,武汉作为常住人口数在全国第6的大型城市,医疗床位配置数量上能够靠拢北上广,但其中由于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和设备等原因,武汉有能力承接此次疫情患者的主要是二级及以上医院,共有125家,仅占医院总数量的31%,低于全国同期水平北京的40%,上海的42%和广州的58%,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导致武汉实际疫情承接医疗能力无法匹配高爆发增长。2019年疫情前武汉医院病床使用率已达94.22%,而目前2月8日数据看武汉的确诊患者13603人,治愈出院患者703人, 数量远超过现有的可使用床位数4700张左右,且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可能会超过10天, 床位周转慢,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每天的增量仍然在1000人左右,增速没有明显放缓,另外,非疫情期间,传染病专科医院及床位的配置不足以承接疫情期间的需要,非传染病专科医院也需要一定时间的改造来符合隔离收治的要求和标准。因此,从医疗资源绝对数量和质量上来说,武汉的情况在短期内都是非常紧张的。


不过在积极的方面,我们也看到,国家强大的基建能力,在短时间内建设了数家方舱医院,能够提供数千张病床。并且,武汉是近年来民营医疗发展活跃的地区之一,此次疫情中包括武汉亚心医院、武汉商职医院、武汉紫荆医院等为代表的20余家民营医院被征用,提供了3000余张床位,也体现出民营医疗的发展对此次疫情做出的贡献。


2、易凯资本作为国内在医疗健康产业方面最领先的专业机构,在投资和投行业务方面与民营医疗企业深入合作,此次疫情对于区域内民营医疗的发展以及市场有什么影响?

疫情对于区域内的民营医疗企业来说在短期内还是有一定影响, 从中长期来看对整体市场的影响不会很大。毕竟疫情的发生和发展有随机性和一过性的特点,根据目前情况看,在未来的一个月内疫情发展出现拐点的可能不是没有,一旦疫情控制住,社会经济发展快速恢复,甚至可能因为疫情而积压的部分需求在一段时间内集中释放,相信企业经营和市场活力恢复到疫情之前水平是没有问题的。


可能的影响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短期内,区域内的一些民营医院被暂时征用或托管,无法继续开展原有业务;有些没有被征用的民营医院,因为疫情管控的要求,采取停业,延长复工时间,员工暂时放假等措施,也使业务发展暂时停滞,这些原因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收入上的消极影响。并且,这个影响的时间和程度,要结合疫情的发展来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第二,影响哪些医疗企业也和当地民营医疗企业提供的服务及学科有关。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刚需类医疗服务恢复的速度会比较快,比如心血管, 神经,肿瘤,创伤骨科,儿科,透析,病情较重的慢性病等;而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偏消费属性的医疗服务, 比如眼科,口腔,医美, 辅助生殖,运动康复等,恢复可能受到消费者对进入医疗场所发生再感染,一定的恐惧情绪, 医疗消费优先度降低, 甚至一定时间内经济条件等的因素而受到相对大的消极影响。比较值得关注的服务,比如中医,体检,第三方检验等可能会因为疫情中发挥的作用而在之后受到重视。


第三,民营医疗从结构上对公立医疗可能出现进一步变化, 民营医疗的发展作为公立医疗发展的有力补充, 数量和质量的比重都会增加。本次疫情发展至今,公立医疗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未来包括传染病诊疗,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临床科研和教学,以及综合医疗服务仍将是由公立医疗机构来作为主要提供方。然而,除了“北上广”以外,比如武汉,尽管有说法武汉是全国排名第六位的医疗资源充足的地区, 其他地区由于医疗资源的绝对不足,公立医疗更多的回归提供具有公益性,普惠性,公共卫生事件承接性,综合学科服务等特点的医疗服务上。民营医疗在上述区域的发展就更显得尤为重要了,不仅专科类的民营医院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增量供给,综合类民营医院也会因起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而受到政策鼓励进而得到发展。从武汉来看,目前民营医疗机构的数量3256家(其中医院超过200家),床位数量2.2万张,公立医疗机构2819家,床位数量6.9万张,民营医疗机构分别占比53.6%和24.2%,未来民营医疗机构的占比相信会进一步增加。并且,在武汉已经有像武汉亚心,武汉紫荆,北斗星,武汉商职,爱尔眼科,艾格眼科,民生耳鼻喉医院为代表的在心血管,眼科,妇儿,五官科,综合医疗等学术、技术、规模和服务水平接近甚至某些方面超过公立医院水平的优秀民营医疗机构的代表出现,相信从医疗服务质量上民营医疗也会得到更快速的发展。


2020年医疗服务市场仍然受到资本市场热度的影响, 交易机会稳中回升, 并购类交易增加;市场热点仍集中在刚需型,消费型医疗服务专科连锁和第三方医疗中心业态上,多元支付概念的健康险赛道值得关注。


3、据您的判断疫情何时会过去?疫情过后,回归正常,那展望2020年,医疗服务市场发展前景如何?

首先我不是流行病学专家,也不是并病毒学专家,对于疫情如何走势目前不好说,近日钟南山院士的电视采访中表述,未来的第二个14天非常重要,关系到是否疫情会出现拐点。


未来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可能受到整体市场大环境和资本市场动态的影响要比疫情本身带来的影响要大。二级市场上,疫情对市场的影响短期内在整体上是消极的,但是相关的医药研发,基因,检测,设备器械耗材企业表现活跃,而医疗服务企业并没有突出的表现。在2019年中, 一级市场中医疗服务相关的交易,包括互联网医疗在内,约151笔,总涉及交易金额228亿元,比2018年约265笔交易和326亿金额下降分别43%和30%,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中美贸易战的不确定结果带来的资本市场热度降低以及整体市场大环境不好造成的。


2020年,随着中美贸易磋商阶段性成果的落实,加之一定的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影响,资本市场有一定程度回暖的趋势,在疫情加速发展之前,二级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积极表现,那这种趋势可能会随着疫情的结束而进一步释放出来,并传递到一级市场中来,加之医疗服务行业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周期性质,交易的活跃度也就会随之稳中回升了 。在过去的一年,一级市场中,医疗服务私募融资交易完成了44笔和215亿元,比去年的116笔和200亿,交易数量虽有减少但交易金额有所增加,单笔交易金额较2018年增长183%。其中通过易凯资本实际完成交易3笔,融资金额近4亿美金,在进行的交易约10笔。所以,从整体上看,可以预计2020年医疗服务交易数量会比去年有所增加,交易的活跃度会增大。


另外,我们观察到的一个趋势是,在医疗服务的相关赛道上,经过过去近10年的发展, 行业龙头企业头部效应日渐清晰,或者相关赛道玩家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在业内逐渐出现相关的并购类交易机会,交易的发起有可能是行业头部企业发起的横向扩张并购,也有可能是资本对某赛道的战略投入和布局发起的收购,也有可能是同业内的玩家为了抱团取暖整合市场份额而发起的合并。易凯资本也在持续关注此类交易的发展。


4、易凯资本是2019年完成医疗健康产业交易最多的投行机构,完成的交易与2019年初对市场热点的判断是否一致?那么2020年新的市场热点又会是哪些?

的确,2019年在整体大环境相对不利的情况下,易凯医疗健康产业投行业务在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工作成绩,持续服务行业内的优质企业和投资机构,处理复杂交易,截至农历春节前全年先后完成交易12笔,涉及融资金额近10亿美金,是市场上完成交易最多的一级市场投行机构。就医疗服务各细分赛道而言,年初业内普遍关注的易凯资本健康产业白皮书中我们分析总结了未来一年的市场热点,比如:刚需型医疗服务业态中的心血管,神经外科,骨科,第三方医学中心等;消费型医疗服务中的口腔,医美,眼科等;以及互联网医疗,AI和大数据等,在市场上完成的交易,不光是易凯资本承接服务的,均属于上述交易赛道中。


2020年,因为医疗服务企业发展符合这个领域行业的发展规律,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次融资能够支撑企业未来1到2年的发展,如果企业的运管和现金流又相对不错,那两次融资的间隔周期就会相对比较长,因此对于刚需型和消费型医疗服务这些较传统的医疗服务业态来说, 市场热点的转变不会非常快。我们在2020年仍然看好学科专业,比如心血管,神经系统学科,骨科,以及眼科,五官科,医美,口腔等赛道及相关的企业公司。


另外,由于医疗服务行业是受到政策驱动和影响比较大的行业,在2019年中,“4+7”,药品一致性评价,医保改革DRGs的试点,多元化支付等等, 也催生了一些可能在2020年值得关注的细分赛道。受“控费”影响较大的医院资产类企业中,单体医院的发展可能需要采取更集约的运管制度,或者加入到拥有更多同质资产的能够以统一供应链管理药占比和耗占比的医疗集团中来。医保改革对于主要收入来源为医保的医疗服务企业,短期内会形成收入和成本控制上的压力,但是中长期随着服务提供的效率提高,成本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仍然会凭借具有规模的收入利润以及稳定的增长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多元化支付的趋势下,健康险服务企业也仍然会是2020年受追逐的热点项目。




1、本次湖北新冠肺炎疫情集中爆发,传统医疗行业暴露了哪些痛点和问题?

我们认为,传统线下医疗的痛点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被充分暴露:


首先线下医疗资源的稀缺和不平衡问题被充分暴露:中国医疗资源在整体不足和不平衡的大环境下,加上疫情集中爆发,全国大量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对患者进行救治,同时还征用了多家专科医院作为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一段时间内对非传染病诊疗的资源受到严重挤压;


其次分级诊疗机制缺失: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导致大批武汉的患者在恐慌情绪的作用下,在短时间内涌入到武汉市各家定点医院进行治疗,导致定点医院拥挤不堪,定点医院多为三级及以上医院,医疗资源被进一步挤兑。 


三是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被进一步限制:随着疫情发展和防控交叉感染的要求,全国都实施严格的出行管制措施,居民在疫情期间出门看病、续方、买药都面临严重问题。


2、那么在医疗资源紧张、居民出行不便和医院成为“禁区”之时,互联网医疗行业有哪些优势,并且在本次疫情中如何凸显自己的作用?

互联网医疗有三大优势,在本次疫情应对过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首先是互联网医疗通过线上非接触性的方式,降低患者排队挂号、往返医院的交叉感染风险;


其次是线上渠道打破了诊疗场所的物理限制,强化了接诊能力,提高了医疗机构的产能;


最后是互联网具有跨区域资源调配能力,可以低成本地链接全国的医生资源,充分利用闲置的诊疗能力,更为合理地协调医疗资源,提高整个医疗体系的运作效率。


我们观察到在本次疫情中,互联网医疗企业围绕居民信息查询、线上问诊、在线购药、居家观察指导4大需求,优势突出,成效显著。


信息查询:


传染病防控的其中一个关键工作在于权威信息的及时发布、信息辟谣和知识普及。丁香园结合其多个权威新媒体渠道、严格的专家审核机制,率先上线实时疫情地图产出科普和辟谣内容,并在旗下各平台“实时疫情动态”页面的辟谣栏目中,以简洁的图文形式揭开真相。截至2月9日19时,丁香园的“实时疫情动态”页面浏览量已达17亿次;微医在义诊平台医生端上线了可疑病例上报系统,医生可直报至当地疾控部门;微脉联合各地医疗团队,发现疑似患者时,向当地疾控中心发出预警。


线上问诊:


企鹅杏仁线上企鹅家庭医生14天、7*24小时在线陪护;好大夫在线于1月20日开通新冠专项在线门诊,医生团队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友谊医院等,实时解答公众的疑问;微医于1月23日上线互联网总医院,截至1月底有近1.5万名医生在线,累计提供近77万例咨询,并由微医平台提供医生加班补贴;


另外心理问题也是居民及一线医护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已有妙手医生、京东健康、微医等平台均已开通心理咨询服务,通过互联网手段帮助居民排解压力。


在线购药:


阿里健康的“急送药”服务春节期间不停歇为武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用户提供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用品配送上门服务;


叮当快药作为医药流通平台,针对市民对流感药品、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物资缺货及涨价的担忧,承诺全力保障呼吸防护品供应,且保证24小时服务不打烊、不涨价;1药网针对口罩紧缺问题,通过春节无休的采购补货,保障N95系列口罩的供应;


居家观察指导:


互联网医疗企业虽然暂时不能直接诊断新冠肺炎,但对各类隔离人员可以进行健康状况监测与指导,并在动态跟踪的过程中,发现疑似患者,引导线下检查就诊,避免扎堆就诊产生交叉感染。


好大夫在线开通了居家隔离人员的免费网上照护服务,组建专门的医疗团队,由三甲医院感染科、呼吸科、儿科、内科的临床医生和护士组成;医联也推出了居家隔离服务包,武汉地区用户可免费领取,获得医生的远程监控和科学指导。


3、那么本次疫情对互联网医疗行业会有哪些直接的影响?

在这几年大健康的风口下,互联网医疗行业已经是巨头环伺的红海赛道。从BATJ到平安等保险巨头,都早已布局该赛道。行业里涌现了一批类似微医、丁香医生,企鹅医生,妙手医生等独角兽企业,平安好医生也于2018年登陆港交所,创下当时港股最大IPO。然而,受制于整个互联网流量红利消失的背景和用户付费习惯一直难以养成,互联网医疗仍在探索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无论是通过药品销售还是器械销售,行业营收规模都难以进一步突破天花板,公司之间的竞争也从牌照之争转向用户、渠道、市场占有率,降低边际成本之争。


本次疫情我们认为有望从两个方面为互联网医疗行业注入新的生命:


首先,有望在一个时间周期内解决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获客难和商业化变现难的窘境:


本次意外出现的冠状病毒,强行把大量用户“逼”到了线上,为互联网医疗提供了窗口期。数据显示平安好医生平台累计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9800万。同时,患者在期间内逐渐养成为医疗服务付费的消费习惯,我们预计这将解决之前互联网医疗服务一直面临的盈利困境。


另外,疫情也加速了政府和公立医院对互联网医疗模式的认可:


2020年2月4日,2月8日国家卫健委罕见地连续发布《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的优势作用,建立互联网诊疗服务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诊疗咨询服务。


广东、山东、江苏等地集中发布互联网医院名单,湖北、上海、浙江等地开通官方互联网诊疗平台,天津卫健委11分钟火速审批互联网诊疗项目,显示出主管部门对于当前就医渠道从线下往线上转移的迫切需求。各大医院也将医疗服务互联网化作为应对疫情的标准动作。


总体来看,疫情期间内用户流量暴增、政策层面支持,各地政府逐渐将互联网诊疗纳入医保。互联网医疗行业将有利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助力国家推行分级医疗的实现。下一步互联网医疗企业应该考虑如何在用户留存、慢病管理、医疗大数据的标准化和AI等维度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4、本次疫情中,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积极自发到湖北支援,但是由于疫情紧张,湖北地区的医疗软硬件资源依旧紧张,进而导致疾病在诊断、治疗的速度一直跟不上。如何在短期内有效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

我们认为随着5G时代的到来,医疗信息化、AI及大数据企业将在远程会诊、辅助诊断、疫苗研发、疫情预测上有望大大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协助医护人员攻克艰难时刻。


医疗信息化企业解决了医院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

为保证武汉“火神山医院”及“雷神山医院”的医疗信息化建设,确保“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按时高质开诊,中国电信、联通、移动三大运营商作为主体,短期内完成医院基础的通信保障技术;华为联手联想、紫光、奇安信、东华、东软团队,在短期内完成了“火神山医院”及“雷神山医院”的网络通信与信息安全产品设备部署、安装及调试工作;

AI及医疗大数据企业加入疫情一线,赋能医生,提高防疫效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将“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作为湖北省临床诊断病例标准,这提示湖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诊断不再仅仅依赖核酸检测结果,CT作为快速诊断有特有优势。

阿里云于1月29日宣布,疫情期间向全球公共科研机构免费开放所有自主研发AI算法和算力,助力病例分析,以期加速新型肺炎新药和疫苗研发;

汇医慧影工程师团队积极投身抗击疫情产品研发升级与实施落地,针对新冠肺炎进行算法、平台多项升级,以AI辅助筛查、智能远程会诊平台和数字胶片为主的“三位一体”新冠肺炎的智慧影像整体解决方案已经在疫情一线完成部署并投入使用,多点驰援疫情防控前线;

零氪科技在肺炎和甲流AI辅助诊断投入研发,并运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论,通过对用临床数据的统计分析,助力科研人员评估新冠肺炎的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案,探索攻克新冠肺炎的有效路径;

推想科技设计出专门装备针对新冠肺炎的AI产品并已投入一线临床应用,帮助进行肺炎感染筛查和疫情监测,此款AI产品将紧贴疫情快速反馈迭代使用;

深睿医疗的Dr.Wise®全肺AI医学辅助诊断系统,已经用于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新院区(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和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季家台分院,辅助医生判断肺炎分期及轻重程度,提供可疑肺炎疾病预警提示,最终为医生提供符合最新型冠状病毒指南的结构化图文报告,助力一线医生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影像诊断;

加拿大公司BlueDot运用其重大传染病AI预测系统,通过搜索外语新闻报道、动植物疾病报告和各类官方公告,于 2019年12月31日向其客户发出警告避免在武汉等地区进行活动,该警告比美国CDC于 2020 年 1 月 6 日发布的消息提早1周时间。

5、经过本次疫情,对数字医疗未来的发展我们如何期待?

我们认为本次疫情是数字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拐点,数字医疗行业将再次迎来行业发展契机:


互联网医疗迎来发展机遇,政策利好+流量变现助力行业回暖:


此次疫情给中国民众带来巨大不幸,但客观上在一定程度加速了C端用户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习惯的养成,并促使医院、医生及政府意识到互联网入口的重要性,加大互联网医院建设投入;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医院相关的细分政策出台,部署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网售处方药解禁以及医保支付被纳入互联网医院体系,成为推动互联网医院实现“医-药-险”生态闭环的重要力量;


消除信息孤岛、打通院内、院间医疗信息交互,区域互联网医院代替个体互联网医院将成为长期趋势:


目前互联网医院建设仍以个体医院部分医疗资源线上化为主,未来将通过互联网医院云连接三甲医院、专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及第三方医疗机构,实现各类型医疗机构医生、设备、患者信息的互联互通,对患者进行咨询、挂号、就诊、治疗、随访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有效落实分级诊疗;


AI+大数据得到医疗机构、医疗从业人员进一步认可,未来增量可期:


此次疫情中,AI及大数据等医疗科技公司表现亮眼,通过辅助诊断系统缩减确诊报告出具时间,有效减少各类人员交叉感染风险并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通过AI算法、算力及大数据沉淀,为新型肺炎新药及疫苗研发提供有效支撑,并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上起到先导作用。2020年,随着第一批AI“三类证”获批企业浮出水面,业内玩家商业化路径进一步清晰,应用场景及付费能力也日趋成熟。



感谢参与本次撰写的健康产业团队


洪爱琳、李钢

健康产业并购组:吴优、邓奥弋

医药与生物科技组:张骁、张晓冬、章良、卫玲波、韩胜文、李熙、方洋、卜佩璇、杨鸿滔

Medtech行业组:胡敏杰、徐立晨、时思远

医疗服务组:王斌、沈煜霄、焦洋

医疗数字组:颜逸、高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